筑巢家居网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分享到:
 2019-12-18 09:38:16 来源: 阅读:1G0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古装剧陆续上线,并不断制造高热话题,可见古装剧一直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人民对于古装剧喜闻乐见。

而近期最火的古装剧莫过于《庆余年》,被称作另类穿越剧的《庆余年》开播后单日播放量破亿,并多次登上热搜,不管是服道化、还是剧情、演员演技都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讨论。

同样改编自古装IP的还有《鹤唳华亭》《剑王朝》《从前有座灵剑山》,这几部剧几乎在同一档期播出,不免被拿来作比较。

通过对这几部剧的比较,我们能发现一些共同点——当下古装剧正在悄然变革。

如果回想前几年我们荧幕被宫斗、穿越、仙侠等古装剧刷屏的盛况——《双世宠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倾世皇妃》《孤芳不自赏》、《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醉玲珑》......我们会发现从今年的《长安十二时辰》起,古装剧的面貌正在大改,甚至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古装剧时代。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庆余年》剧照


古装剧变局时代

(1)强调服道化精良

首先,我们发现古装剧在宣传上越来越注重一点——“服道化”精良。

所谓服道化,“服”,即服装设计,“化”,即化妆,“道”,即道具与布景。这些作为影视剧制作的幕后工作,在早期常常较少受到观众的关注。

而实际上,一部影视剧的服道化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观感,而服装和化妆,不仅可以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更是体现演出风格、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道具与布景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人物心理的外化表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电视荧幕上曾出现过不少服道化设计精美、审美大气、配饰考究、以致现在都值得拿出来学习借鉴和称赞的影视剧。

如87版的《红楼梦》,造型出自杨树云之手,人物服饰有向戏曲借鉴的成分,但用度相当考究,且每一个角色在妆容服饰上都有差别。

以黛玉为例:黛玉的衣饰色系基本偏浅淡,主色调为白,蓝,粉红三色,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个性清静高雅。

衣饰花纹很少用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而是以梅,兰二花为主,梅之冷艳,兰之清雅,恰恰符合黛玉不慕荣利、清冷幽雅的个性。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黛玉气质清冷

再如王熙凤的妆容,杨树云参考了《雍正十二妃》其中第七妃的画法,给王熙凤设计了一条弧度很大,眉形向上挑的“吊梢眉”。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还原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再如1995年的《武则天》,造型杨树云,化妆毛戈平,服装李建群,主演刘晓庆在剧里有14种发型,服装52套,每一种都有据可查。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刘晓庆《武则天》剧照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荧屏上开始涌现出一批披头散发、造型雷人的古人,大陆古装剧开始朝着群魔乱舞的道路奔去,而八十年代那种高古幽雅的古装造型似乎一去不复返。

荧幕上满是饱和度高到辣眼睛的色调、蕾丝水钻鸡毛轮番上,造型越来越天马行空,历史越来越轻浮。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电视剧《宫》的阿宝色

在观众被迫接受这种审美到忍无可忍之时,批评之声纷至沓来,以于正为代表的“阿宝色”古装剧,从《延禧攻略》开始做出改变,摒弃浮夸严肃的风格后,收获了一致好评。

而从《庆余年》《鹤唳华亭》中,也可以看到古装剧改革之决心,厚重的衣物布料给人物以稳重感,头饰也去芜存菁,重精致、少媚俗。

不得不提,《长安十二时辰》的精良服道化,更是让观众得以从影视剧中一瞥盛唐气象。

当然,服道化的变革还只是“表”,要触及改革内核,必须深入到“里”。

(2)“老戏骨+青年实力派”

在经历了《择天记》《青云志》《上海堡垒》等大IP+流量明星模式的口碑扑街后,古装剧在服道化上精进的同时,在演员阵容上也开始悄然转变。

人气高、片酬高、但演技逊色的的流量明星正在让古装剧望而却步,人气可能没那么高但是演技好的青年演员成为了大家的香饽饽。

新一代“流量小生”、“流量小花”,如肖战、杨紫、李现、刘昊然、朱一龙等一众青年演员,以演技为主打,颜值则是锦上添花。

《庆余年》的主演中既有张若昀和李沁等青年演员,也有陈道明、吴刚等老戏骨加持。

《鹤唳华亭》则是既有青年演员罗晋、李一桐、金瀚等,更有老戏骨王劲松、黄志忠、张志坚、郝蕾等助阵。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鹤唳华亭》老戏骨王劲松

在“老戏骨+青年实力派”的新模式下,一方面青年演员能为古装剧提升热度,另一方面,老戏骨则能够保证作品质量。

新老演员对垒更能碰撞出全新的火花,对青年演员来说不失为一个学习的机会,而对老戏骨来说则是常演常新、突破自我的过程。

(3)价值观转向

古装剧仅仅做到服道化精良、演员有演技就够了吗?

显然不是。

最后还是要回归文本,看你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

央视曾经毫不留情地批评某部古装剧:“凭借大明星、大制作、大宣传名声大噪,极尽奢华的服装和演员的美貌相得益彰...从剧本到选角到表演,极尽所能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艺术造诣:高颜值、高颜值和高颜值,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将盛唐气象简化为风花雪月的故事,将王朝演进简化为情欲战争的宫廷,将历史传奇剧简化为青春偶像剧。与其说在借助荧屏梦回唐朝,不如说在消费纸醉金迷的奢华。

不用我说,大家可能都能猜到这是哪部剧了。

空有华美外表,却无饱满的剧情故事、以及足以打动人的内核,这样的古装剧显然注定被淘汰。

我们的荧幕上,一度历经“傻白甜”、“玛丽苏”、“大女主”的轮番霸屏。

按理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从“傻白甜”到“大女主”应当是一种进步才对。

其实不然,市场很多“大女主”古装剧看似进步,实则倒退。

所谓“大女主”依然离不开“全世界男人都爱我”的套路。无论是发生什么时代,所有的主题,基本上都可以统一为“所有男人都爱我”的故事,而优秀的女性的衡量标准好像就只能局限在有多少男性追求她这件事上。

另外,多数“大女主”剧表面上好像是赞美女性,实际上它吹捧的只有女主角。甚至为了彰显女主角,还会刻意贬低其他女性配角。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大女主戏《那年花开月正圆》因剧情玛丽苏被吐槽

这似乎与社会进步的道路背道而驰了。

我们惊喜地发现,今年这几部剧更偏向古装权谋的剧,为古装剧带来了不一样的气象。

正在热播的《庆余年》讲述主人公范闲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与锤炼,饱尝人间冷暖,任然坚守对正义、良善的坚持,强调正向的价值观。

前段时间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则以众生群像展现仁人志士的侠义之心和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大气磅礴的盛唐之歌。

而《鹤唳华亭》则以男主角萧定权的视角切入,从个人成长,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多角度展现人物,将“仁爱孝悌,诚信知报,精忠爱国”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剧情内核。

最近的这部古装剧,能够跳脱出宫斗情爱,追寻更多关于人本身的成长、信仰、挖掘人性高点,这背后是用户价值观的成熟转变,也是古装剧的成长。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产出经典依然很难

虽有以上由表及里的几个改变,在当下大众口味越来越刁钻,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要产出经典依然道阻且长。

首先我们要警惕的是,以上在追求的“服道化精良”是否是一种“伪精良”。

何出此言呢?古装剧确实肉眼可见的在提高审美,然而美的背后却往往缺乏一种文化逻辑和考据态度。

随便一瞥,你很难说有些古装剧到底是在哪个朝代。

当然在古装剧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拒绝吸收现代的东西,也不拒绝艺术的改良,毕竟作品是给今天的人看的,所以要考虑现代的大众审美,而并不是一味考古。

但客观来讲,现如今的古装剧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说,制作条件上去了,经费也多了,但用心程度却不及以往。

就拿一个细节来讲,古装剧中女子的眉毛,我们今年的古装剧里看来看去都是韩式眉毛,而前文提到的杨树云老师则早已从《簪花仕女图》《十眉图》中取经了。

古人对化妆研究都已经领先世界,而我们现在的古装剧还在画“韩式眉”。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簪花仕女图》

服道化如此,故事呢?也逃不开这个窠臼,对历史的肆意解构,似乎是一种“无知者无畏”。

问题的根本其实不在于服道化、不在于演员,而在于古装剧“快消品化”。

拍摄周期短、外景少、绿幕抠图多、依赖配音,这一切构成了快餐流水线式的制作。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古装剧都得“正剧化”,在用心之作的基础上,大家也相当欢迎古装剧的多样化呈现,权谋是一种形式,宫廷、神话也并不比之低等,历史剧需要沉重感,但话题度和亲民度也要有“喜感”来作为支撑。

与《庆余年》同期播出的《鹤唳华亭》,都是公认制作精良的权谋古装剧,然而《鹤唳华亭》却遭遇播放量和热度相对平淡的囧境,背后正是市场对于古装剧的选择。

《庆余年》增添的喜剧桥段是其快速收获热度的一大主因,可以说是郭麒麟等人轻松有趣的表演为其增加了观众缘。

从《鹤唳华亭》到《庆余年》或许差一个郭麒麟。

然而,从《庆余年》到经典,刨去精良服道化以后,差的可不只是郭麒麟。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

《庆余年》演员郭麒麟




参考资料:

《去宫斗减“流量”古装剧在变》作者:罗晓汀

《杨树云:唐风流韵话唐妆》作者:杨树云


推荐阅读:叶紫网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

暂无网友的评论

意见反馈

×
J